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亿博电竞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邮箱:www.lixuejiaoyu100.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亿博电竞 > 亿博电竞
终于要拔除无效基建这颗毒瘤了!
发布时间:2024-01-30 05:24:48 浏览:[]次

  近日,国务院向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发布一份通知,要求全国12个省市推迟或停止目前使用投资不到一半的项目建设。上“黑名单”的是东三省,西北的内蒙、甘肃、青海和宁夏,西南的贵州、云南和重庆,以及天津、广西。

  按照通知要求,交通基础设施、楼堂馆所均属“不得新建”范围。城市燃气、排水、供水、供热以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列为“严控新增”。一些中央政府已批准的项目,例如经济适用房项目则不在此次停建项目的范围内。通知还要求,被点名的地方政府压缩投资完成率超过50%项目的投资规模。

终于要拔除无效基建这颗毒瘤了!

  列入名单的十二省市都是债务负担很重的“化债大省”。国务院要求这些省市应尽一切努力将“债务风险降至中低水平”,达到削减债务的目标后才有望重启地方基建。

  简而言之,就是给“化债大省”划下了基建红线。这些年各级政府、大小衙门给企业划红线看多了,这次自我设限的大动作让人眼前一亮。

  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一重磅消息出台后,市场反应异常平静。非但没有影响大盘反弹,甚至基建板块也逆势上扬了。投资市场波澜不惊,说明狂热的“基建信仰”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切实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减少无效基建以化解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2023年,地方债问题备受关注。无效基建、过度基建的问题也浮上了水面。一些负债大省一面艰难“化债”,一面还在大上项目。狂飙的基建投资规模,完全脱离了自身的财政能力。

  比如地方债余额高达7000亿、负债率70%的甘肃省,2023年初公布的交通建设计划投资1300亿,比2022年增加了足足300亿。人口数量、经济体量是甘肃四五倍的中部大省河南,2023的交通建设计划投资不过1500亿,甘肃的“胃口”显然是太大了。

  这么大的“胃口”,远远超出了甘肃的经济实力、财政能力。甘肃省的2023年全年财政收入不过千亿挂零,交通基建投资规模竟然超过了全年财政收入的30%。扩大交通基建投资的甘肃,亿博电竞官网还在“借借借”。中债资信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省发行的地方债券高达1619千亿,又借了1.6倍的财政年收入。就这种悬崖边缘的财政状况,还要上马1300亿的交通基建,哪里来的底气?

  这些债务大省,吃光了财政还不够,还要掏空银行“上项目”。这还谈何“化债”?地方债问题就是多年基建投资盲目扩张滚雪球滚出来的,滚成了足以造成雪崩的超级债务包,他们还嫌不够吗?

  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存在投资占比过高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比通常为20%-30%,发达国家为15%-25%。2022年经历三年的投资占比连续快速增长,中国的投资占GDP比重超过了50%,冠绝全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资本性支出过高。

  2018年前后,中国各地政府的基建投资达到高潮,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40%以上,是经核组织(OCED)国家的四倍。OCED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政府支出中投资占比高一点是可以理解。但是相差四倍之巨,明显是过度了。

  这种显著的差距,也解释了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那就是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偏低。2022年,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美国更是达到了60%以上。国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直接影响民生提高、消费增长,还衍生出产能过剩的经济顽疾,对经济良性循环无疑是有害的。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计算,中国的财政汲取度约为26%-30%,比美国要低5%左右。中国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不到3%,更比美国低了不少。宏观分配比例上看,中国政府和企业都没有“多拿多占”,那老百姓的收入为什么占比会那么低呢?问题主要出在了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美国政府财政支出40%-45%用于健康、社保等收入再分配,而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的40%是投资性质的资本性支出。中国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大头是基建投入,近年来产业政策投资的占比增长较快,但是总规模还是远远不能和基建投资相比。

  当然,政府投资的确有间接的再分配作用。这就是“基建派”始终强调的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等等。但是,这种“拉动效应”有多大、能否提供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取决于投资回报率。

  烧钱谁都会,谁烧都是一时爽。这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但是,投资是否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创造可供长期分配的投资红利,就是另一回事了。

  政府投资的收益率低,就是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是全球普遍现象。即便是政府投资的标杆的“新加坡国资委”淡马锡,长期的收益表现也在同类的投资主体中充其量算是中等水平。刚刚过去的2023年,淡马锡血亏73亿新币,年化收益率为-5.1%。去年的年景不好是事实,但是“新加坡国资委”没有创造“逆周期”的奇迹也是事实。

  淡马锡高度市场化运作、灵活的组合投资尚且如此,我们行政主导、市场机制严重缺失的基建投资就更难指望长期收益了。对此,“基建派”也很清楚。所以,力主“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人士,只要涉及长期投资收益的争论,从来都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回避。从社会效益到国防需求,洋洋洒洒、兜兜转转长篇大论,就是不谈经济账怎么算。年化收益多少、多少年回本,除了立项时“可行性论证”糊弄下,事后绝口不谈。很多大型基建项目开工时热闹非凡,言之凿凿的“经济效益如何如何”很是唬人。等建成后,有几个能兑现规划立项时的经济测算的?

  所谓“基建拉动经济”,真能拉动的就是投资周期时烧钱烧出来的那点短期效应。和基建联动的房地产还能忽悠到钱时,基建投入产生的债务转移到居民个人的房贷,多少还能遮掩账面的亏损。房地产搞不动了,卖不出房、卖不动地,真相彻底暴露——可供“分配”的,只有巨额债务和高昂的维护费用,和大把的过剩产能,经济运行因此陷入低谷。

  因此,发达国家的财政-经济问题是福利体系的再分配机制低效,奖懒罚勤的逆淘汰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而我们的问题是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挤占了大量社会财富,本该进入消费、民间投资的社会财富资源大量错配在无效基建盲目,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堆积了系统性风险。

  和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化的“富贵病”长期病病歪歪,“稳定发挥”。我们的“投资过热症”则是延时性发作,有明显的周期性。在投资周期内,地方经济的各项指标看上去都很好,就像吃了的运动员特别容易出成绩。等“药效”一过,体能透支的副作用发作,就蔫了。

  地方财政落入“基建拉动”的陷阱后,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药不能停”的财政毒瘾。这在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能力低下的地区,尤为严重。越是经济基础薄弱,投资正向拉动的作用周期就越短,债务反噬的困境就越深。落入债务陷阱后,自救无望的穷财政迅速“旁氏化”。哪里还顾得上寅吃卯粮的长期风险,明天就揭不开锅了,只有不断扩大债务规模维持现金流的只争朝夕。

  尝过了上项目的好日子,谁还想过“紧日子”?有项目要上,没有项目创造项目也要上。上了项目也不会好好干,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清楚自己地盘的家底。怎么干都干不好,索性破罐子破摔把“投资”直接干成“分配”。由此衍生出大大小小的腐败问题不可避免。胆肥的化公为私大把捞钱,胆小的游走在违纪违规不违法的灰色地带。搞点编制多养几个自家的“周公子”,给“太古里闺蜜”安排个肥缺之类的,多大点事?

  基建投资的经济拉动作用是画饼,“拉动分配”是真的。不过,这种分配的受益者只是一小撮圈内人。普通老百姓即便有点好处,到债务危机爆发后,还得带着利息还出来。这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体现的很清晰,拿了大规模转移支付、上了大量项目的甘肃,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期。但是,省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也只有50%。考虑到大量外部资金注入造成物价上升,老百姓从“基建蛋糕”中得到的实惠即便有,也是很有限的。甘肃人口统共不到2500万,几千亿基建投资按人头算,他们分配到多少?但是,七千亿的地方债是实打实的。怎么“化”,都无法避免后续的经济代价被“人均”。

  很多经济薄弱地区的老百姓有基建受益的幻觉,这给“基建拉动”制造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其实,就算当初能喝到几口汤,“药效”一过,紧日子加倍。

  总之,大量无效的基建投入,讲的是长期故事,赚的是短期收益,付出的代价是透支经济发展潜力、恶化政风民风,危害不可谓不严重。这个“毒瘾”不断,中国经济的潜力再大、基本面再好,也不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因此,哪怕“戒断期”的阵痛很剧烈,也是一定要断瘾治疗的。

  国务院叫停“化债大省”的新增基建,展现了重振中国经济的勇气,应该叫好。如果能够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明确政府职能的边界、合理调整财政格局,中国经济重回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是大有希望的。

扫码关注亿博电竞

服务热线

400-123-4567

邮箱:www.lixuejiaoyu100.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