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严控新开工项目。六部委更是直接下发文件,亿博电竞官网要求全面排查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该停的停,该缓的缓。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才哪到哪啊,大基建怎么说停就停了?
其实不只是叫停新项目,许多地方还在加紧处置存量资产,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化解债务风险。什么政府大楼、会展中心、产业园区,只要能卖的都搬上了货架,变卖力度之大令人咋舌。更有甚者,居然动起了编制的奶酪,东北、山东等地纷纷减少事业编制,彻底砸了铁饭碗。绝了!
2023年我国基建投资高达23万亿元,是房地产11万亿的两倍还多,占到GDP的18%。看似大手笔大手笔,实则埋下巨雷无数。据测算,包含隐性债务在内,去年有10个省份的债务规模超过财政收入5倍,像青海、吉林更是超8倍,堪称鬼城预备役。1/3的城市甚至都掏不出钱还利息,更别提偿还本金了。这样的窟窿,哪堵得上?
上半年财政数据已经亮起红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降2.6%,支出反增2.5%,31个省区除了魔都,全部入不敷出。光是前7个月,23个省份的赤字就超千亿元。更可怕的是,除了苏浙沪这些发达地区,其他省份的财政自给率低的吓人,基本都是靠借钱过日子。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久?今年财政缺口高达5.74万亿,够买20个马斯克了。不砍点开支,怎么活?
说白了,地方债务问题的根子,在于多数城市的产业发展跟不上,没有造血功能。尤其是县域经济,表面上搞了不少园区,实际盲目圈地、一哄而上,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有些所谓的百亿园区千亿工程,说是招商引资,实则是政府自己给自己投资。你说这样的项目,能赚钱吗?能还债吗?
这两年各地烂尾的大项目还少吗?26座崭新高铁站建成后闲置,就因为选址偏僻,没配套,没人愿意去。还有一大堆眼花缭乱的产业园,动辄就是上百亿,结果呢?厂房空空如也,道路杂草丛生。更可气的是,有的地方明知财政吃紧,还偏要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生怕届满离任政绩无光。殊不知,政绩是刷出来的吗?
说到底,地方债务问题是当前发展方式的必然结果。在GDP论英雄的导向下,地方政府纷纷铆足了劲大干快上,把钱都押注在基建和地产上,却忽视了产业培育。一些地方官员抱着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投机心态,大搞透支消费,债留子孙。殊不知,上面化解债务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下面积累债务的速度。最后只能被动刹车,猛踩急刹。
不可否认,传统基建对拉动经济功不可没。但过度依赖投资,尤其是举债投资,也埋下隐患。随着债务规模越滚越大,这条路越走越窄。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未来不能再简单追求铺摊子上项目,而要聚焦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康庄大道。
停止大基建,阵痛在所难免。但从长远看,这未尝不是倒逼地方转变发展方式的良机。当前的困局,恰恰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只有正视问题、刮骨疗伤,才能最终涅槃重生、浴火成钢。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基建时代已成过去,高质量发展时代才是未来!
但斌痛斥所谓A股专家:给出许多政策建议,表面上是替民请命,但是离市场化越来越远,只会越来越差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中将:应限制人工智能在战争中应用,建议联合国制定相关规定
从2030年1月1日起 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
《Dota2》XG战队不敌Tundra CN Dota结束Ti13之旅
【资讯】2024年秋广东省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活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专场)举办